出行难题破解P2P租车在云端

  • 手机
  • 2024年08月09日
  • 今年,关于互联网最热的词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在改变许多产业,或者说是重新解构。我们所熟知的租车市场,也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侵袭而发生某种颠覆性改变。 当然,也有些异样声音,与总理倡导的“互联网+”相悖,例如,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先生的表态——&ldquo

出行难题破解P2P租车在云端

今年,关于互联网最热的词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在改变许多产业,或者说是重新解构。我们所熟知的租车市场,也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侵袭而发生某种颠覆性改变。

当然,也有些异样声音,与总理倡导的“互联网+”相悖,例如,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先生的表态——“永远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这番态度,还有两个观点背景:出租车不存在政府垄断、“份钱不应该降”。

中国有盐铁专营的历史传承,对于出租车市场的管理与限制有源可溯,出发点也是好的。不过,政府对出租车管理与限制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人打不到车。正如另一个代表吉利汽车李书福所抱怨北京打车实在困难,不得不打参会。

结果与初衷的南辕北辙,背后有很多原因。说到底,就是一个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应该靠管理与限制,而应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 如何解决,目前有很多种模式,譬如前不久合并的嘀嘀与快的,它们覆盖出租车,也先后推出专车,这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供求信息的发布,提高出租车与专车运营效率,当然,也让消费者一端收益。

与嘀嘀、快的模式更为彻底的,应该是PP租车的模式——简单地说,这与金融领域的P2P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互联网的一些术语称之为,社会化租车、租车在云端。

PP租车诞生于2012年,新加坡。新加坡与中国北京、上海一样,人口密集而土地稀缺,所以就出现了私人车主车辆利用闲置既有车辆出租去创收,这样既利用了现有资源,也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利用。 PP租车在诞生之初就深受新加坡政府的赏识,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对于新加坡打造清洁城市、绿色城市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切实解决了部分公民的刚需,于是在PP租车创业之初便重金投资了它。

不过,新加坡毕竟是个弹丸之地,市场不够大,于是后来PP租车业顺进入中国市场。 “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模式优势,整合传统行业,推动传统行业效率提升。其实租车市场也一样,解决出行问题,不应该画地为牢,自我设限,非要给予专营特权——全中国有1.54亿辆汽车,私家汽车1.04亿辆,北京市目前在500~600万辆汽车,不过出租车仅为69000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完全可以采用P2P的方式,社会化租车。

北京人口约2114万,出租车不过69000辆。这是出行难的问题关键所在——当然,控制出租车数量,也是专营权必然延伸出来的问题,打车需求波动性很大,在专营限制前提下,不可能为了一时需求而急速扩大出租车数量,因为这也意味着,需求淡季时,很多车都会空驶,资源利用效率低,出租车司机便不赚钱。

打车需求波动性大,也是困扰神州租车这样公司很大的问题——买车需要成本,车买多了,投入变大,并且空驶的几率也会更多。PP租车这种,租车在云端的社会化打车模式,便是对传统租车的颠覆性。私家车,都可以申请加入平台,理论上来说,北京市500多万的汽车,都可以成为“车东”,利用闲置时间解决他人出行难的问题。

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其实也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中国有1.5亿辆车,但持有驾照的却3亿多人,也就是说,有近2亿人有买车需求,在雾霾问题日益严重,全球都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这个数字其实很可怕。

有数据测算,每一辆汽车加入PP租车,理论上可以满足9-13个用车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可以减少9-13辆汽车的消费。只要能够打到车,用车的时候随时有,又何必要买车呢?

其实,杨传堂先生可以向新加坡学习下,不妨以开放的姿态,用互联网与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困扰我们的交通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