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改变中国面对短板如何标本兼治
智能制造改变中国面对短板如何标本兼治?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迅速崛起,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新的产业变革热潮。受此影响,全球制造业开始加速转型升级,向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挺进,智能制造概念落地进程不断加快。
中国大力促进智能制造发展
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国家立国强国的根本。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欧美国家日益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投资,推动制造业回流,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总获取竞争优势。
我国同样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除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外,2015年,我国出台了制造业中长期振兴战略;2016年,工信部制定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位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
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我国面向未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今,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化日趋成熟,技术创新成果陆续面世,关键技术突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成长。智能制造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变革基因,同时也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改变觉醒的中国。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突破
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自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突破,引发人工智能全球热潮以来,人工智能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就在不断增强。因而,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完成蜕变,就必须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
眼下,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智能机床等一系列智能产品相继面世,智能制造成果持续涌出,体现了中国在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应用趋势,让智能制造行业得以与更多领域相结合,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与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正在多个方面影响未来的生活。智能制造的落地不仅促进了智能工厂、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也对众多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生了显著影响。可以说,智能制造已经实现了从工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重要跨越,而这些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长与转化应用息息相关。
智能制造短板犹存
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和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短板。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落地步伐加快,但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着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平衡、高端人才缺乏、核心技术缺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端产品过剩等挑战。同时,许多国内企业仍然只关注技术转化应用和市场炒作,研发创新意愿不足。
业内专家也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而言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底端,欠缺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布局集中在应用层,而非技术层,导致在高端领域市场占有率较低,相关企业国际品牌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都有待提升。
面向未来如何施策?
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时,许多企业还局限于中低端制造环节,大打价格战,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迎来真正爆发,还需要针对性施策,标本兼治。
首先,要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政府与行业应通力合作,引导制造企业认同智能制造理念,树立新时代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意识与全新商业观、价值观,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管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进行升级改造,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其次,要培育健康产业生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因此亟需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关键技术,并加快完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同时,还要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精、专”骨干企业的成长,提升品牌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
最后,要重视多元人才培养。目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不仅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同时也缺乏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工人和优秀营销人才,因此应当积极推进学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现有教育、培训体系,为智能制造发展输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