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开启搭车模式恐仍是看上去很美
[钉科技评论]融资、扩张、亏损、再融资、再扩张、再亏损……无人货架业态上演的戏码,大抵是一部翻拍剧,一部曾被翻拍过数次的剧目,接近的那部,就是共享单车。
在钉科技看来,如果把颇为知名的作家、编剧王朔先生的一些作品名称串起来,大概已经可以描述无人货架业态的遭遇:《看上去很美》《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一声叹息》。
“看上去很美”,因为门槛低,摆放货架、商品,贴上二维码,无人货架即时开张;所谓“玩心跳”,是说开放式货架不可避免的货品损坏或丢失。
在“看上去很美”和“玩心跳”的过程中,由于盈利等种种问题,有小团队陆续被“收割”,也有所谓的头部势力压缩战线,不无黯然离场的可能。“过把瘾就死”,唯余一声叹息。
所谓“穷则思变”,这种变,表现在有部分团队开始了所谓的“精细化运营”,不过,多数还是仅停留在物流与供应链方面;也有团队尝试对货架进行智能升级,如京东到家Go、领蛙等,这种升级的方向主要是建立防盗机制。
相对而言,某些团队颇有些《三体》中“降维攻击”的意味,比如近期宣布获得A轮融资的Mobile Go魔急便,选择将货架放到网约车或出租车上,在钉科技看来,相比“传统”的无人货架,“搭车”后确实有着一些优势。
首先是获客方面或会更有保障,表现为三个方面:与摆放在写字楼等固定场所的无人货架相比,车载货架与户有着更为“亲密”的接触;货架本身的移动性与庞大出行需求的叠加,能够保障客源在流动中达到一种“相对稳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相对于静态办公环境中的人,出行环境,由于可能的时间紧迫性,人对饮食的需求会被放大。
其次是有降低运营难度的可能,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无论是因为与司机收益直接挂钩还是用户在旁人“监督”下会表现出更高的自觉,由于有了司机作为“把关人”,货损的可能大大降低;其二,只要能够设置好补给点位,解决好覆盖问题,物流成本应该会相对降低。
如此看来,开启搭车模式,无人货架似乎将迎来“春天”。这可未必!
钉科技认为,无人货架开启搭车模式,虽然避免了先前的一些弊端,但恐仍是看上去很美:
首先,门槛仍不高,壁垒仍不厚。
相对于“传统”无人货架,车载货架无非是将货架放到了作为大型移动终端的汽车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属于“资源依赖型”,一个是对写字楼环境,另一个是对汽车。
以Mobile Go魔急便为例,现阶段,其一方面依托滴滴网约车,另外还与出租车公司合作。这种模式,复制起来并不困难,关键只在于合作双方利益的博弈。对于急于寻找出路的一些无人货架团队而言,或许会选择模式复制。
一种类似共享单车某发展阶段的现象有可能出现,那就是在每个地区各有团队占领山头,特别是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因为出租本身就有地域性。另外,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或驱使某些网约车团队入局。
其次是待考量的司机接受度和用户满意度。
先看司机接受度。如果单纯从收入增加的角度来看,应该不会有人拒绝。但金钱,从来不是唯一标准。从公开的新闻等信息中查阅可知,司机由于乘客在车上进食与其发生争执的事件并不鲜见,相关事件不只限于公交车。
网约车和出租车,虽然单次载客量有限,但同样是公共环境,维持车内环境,对于司机而言,是一种必须。某些网约车专车服务确实有饮水提供,需要注意的是,饮水通常不会造成对车内环境的“污染”,但食物残渣和气味则不然。这或许或影响到乘客对于乘车满意度的评价。
此外,对货架和货品的维护,同样会占据司机的部分时间和精力。
再看用户满意度,可能的考量有以下四方面:车内空间被挤压,乘坐体验有可能变差;放置货架,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车上吃零食,卫生状况难以保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配置了垃圾存放空间的网约车和出租车似乎并不多;其四,货品本身能否被接受。
对于乘客而言,前两点是颇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毕竟,网约车和出租车通常以小型轿车为主。考虑容量和安全性,车内空间可能就要重新规划和改造。
出租车与网约车的业务核心,是将乘客安全快捷的送达目的地,无人货架的业务核心则是解决对于饮食的一时之需,二者的存在是一种对立统一。相对于“传统”无人货架而言,车载货架确实在打法上更为灵活,但前景如何,还要看上述问题能否有效解决。(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