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Modern C推荐使用stdexception而不是SEH
在C++语言的发展历程中,异常处理一直是编程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从C++98到现在,异常处理机制不断地演进和完善,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分别是标准异常(std::exception)和安全异常句柄(SEH)。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些机制各自的优缺点,而现代C++社区倾向于推荐使用标准异常而非SEH。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两者的定义和工作原理。安全异常句柄(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ing, SEH)是一种由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异常处理机制,它允许程序员在发生特定类型的错误时捕获并执行相应的代码块。在SEH下,当一个未被捕获或未被忽略的异
常发生时,控制权会传递给当前堆栈帧中的第一个catch子句,然后沿着调用堆栈继续寻找匹配条件。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catch子句,则程序会终止并抛出默认行为。
与此同时,标准库中的std::exception类则是一个更为通用的、跨平台且跨语言兼容性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基础类用于表示所有形式上的运行时错误,并允许开发者创建更多具体化的小类来表示不同的错误类型,如std::runtime_error、std::invalid_argument等。此外,由于其基于面向对象设计,它可以很容易地扩展以支持新的错误情况。
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个更受欢迎?答案似乎并不复杂:Modern C++推荐使用std::exception而不是SEH。这一选择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跨平台性:
SEH是一种特定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API,其存在性使得任何试图实现多平台应用程序的人都必须考虑如何将其移植到其他环境。而由于C++作为一种多用途编程语言,其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可移植性,因此采用标准化且广泛接受的事物自然更加符合这个目标。
灵活性与扩展性:
std::exception通过面向对象设计构建,可以轻易地继承和扩展以包含更多特殊化版本,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而这种灵活性的增强,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精细调整,以提高代码质量。
性能效率:
在某些情况下,对性能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可能会认为直接跳转至正确位置比通过函数调用来完成相同任务要快。但这只是表面的看法,因为现代CPU已经能够非常有效地执行函数调用,而且对于大部分情况来说,这样的微小差距对整体性能影响不大。此外,与此同时,更好的工具链管理器和调试器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代码行为,并减少潜在问题带来的损失。
学习曲线与生态系统:
std::exception作为一个成熟且广泛采用的概念,其相关知识可以迅速融入现有的学习体系中,而不必重新掌握大量关于低层次API的手段或语义。这意味着团队成员之间协作变得更加简单,以及新手开发者快速上手项目成为可能。
最佳实践指南:
Modern C++系列书籍以及许多知名专家提倡的是遵循一定规则的一致风格,这通常涉及到避免直接访问底层硬件或操作系统资源。因此,不论是在学术还是工业界,都越来越倾向于鼓励遵循这些最佳实践,以确保软件质量得到保障。
总结来说,在Modern C++,为了保持跨平台能力、灵活性、高效率以及简便易懂,同时追求良好的软件工程实践,我们应该偏好使用基于标准库定义的一般式运行时错误处理方式,即利用如`s
tandard_exception,及其派生的具体例子,比如s
td:runtime_error, s
td:invalid_argument`,等等这样的方法去应对各种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用到的结构化异常处理(SEH)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或者情境内表现出色,但却无法完全取代那些提供了更强一致性的普通式抽象模型所代表的一般意义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