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一位汉服摄影师和她镜头中的四时节令与山川之美
复原南宋绍兴年间的“小暑日” 本文图片均为 象罔境 摄
澎湃新闻:
你之前的职业就是摄影师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传统服饰的呢?
象罔境:我原来是做编导的,大学学习的影视制作,选修了纪录片。所以我个人更偏向做影像,哪怕是平面的创作,最后我都会想将它转换成视听语言重新拍摄出来。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历史,从大概2016、17年就开始拍摄汉服,但当时对它的了解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现在看来它的形制可能不太正确。而毕业后我做的专题片项目是和文物建筑相关的,于是一步一步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觉得自己应该去系统地学习它,包括建筑,包括各地区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所以从大概2018年开始,我慢慢地去尝试了解和拍摄复原形制的汉服,直到现在。
唐二圣临朝时的双鬟望仙髻
澎湃新闻:
一直以来,大家在拍摄传统服饰时,都会倾向于选择比较古典的自然或者室内环境,但是你个人的特色是会突出“四时节令与山川之美”的主题,你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
象罔境:因为我个人非常爱旅行。大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去人文古迹丰富的地方,喜欢当地的风俗,还有它们的地理环境风貌。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留存的故事,真实存在过的人,都给我许多灵感,想要将它们表现出来。而我觉得汉服就是当地风土、风物的一部分,承载了它的灵魂。
象罔境拍摄的天宝晚期的妇人形象,让人想起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澎湃新闻:你的拍摄很特别,和单纯的平面表现相比,多了一种故事性,比如你几乎会为每次拍摄撰写一段文案。
象罔境:是的,我对情节非常注重。在很多创作中,我都会构建整套的故事体系,人物、服化道都是为了剧本而服务的。我希望网友看到我的画面,可以感受到我注入的情节。
象罔境复原的南宋杂剧艺人形象
杂剧艺人细节
澎湃新闻:这些故事和文案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象罔境:来源于我读过的许多古籍,还有拍摄地点本身。为拍摄做前期构想时,我脑中就会出现画面。
澎湃新闻:你的灵感也会来自于拍摄地点,那么你选景的标准是什么呢?
象罔境:我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出戏。就比如说一个明代的剧本,如果我去一个清代的亭子或者是建筑里拍,就会显得违和。其实很多人看电影,或者看电视也好,当你觉得违和,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的时候,就是场景的问题了。所以如果我在一个地方实在找不到符合我要拍摄的年代的背景的建筑的话,那我就宁愿照片中不出现任何年代痕迹。
象罔境经常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这是她在制作霞帔。
上一页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