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争命 四川地震提前预警 各国怎么做? 3、2、1 警报响起 震感来临
“四川长宁正发生6.1级左右地震,XX市震感轻微/明显,请合理避险。地震横波还有XX秒到达!”
昨夜,这一则讯息在震感来临前,四川当地不少城市的居民,通过社群“大喇叭”读秒、广播、电视和各种终端装置,提前知道了地震就要来到身边。
地震犹如家常便饭的日本有资料显示,提前10秒预警,生存率可以增加12%左右;提前30秒预警,生存率能增加到40%左右。(另有资料显示,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12期)
昨夜的这个预警时间,最多达到了61秒!成都的朋友们提前61秒就收到了地震通知!此外,初步统计表明,预警网向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向乐山市提前43秒预警……
大家纷纷记录下与生命赛跑的几十秒。
倒计时数秒之后,震感如约开始强烈。
这里也给大家插入一个小知识:
倒计时中如果插入“滴 滴”两声的警报声,说明这是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请根据实际情况疏散或躲避;只插入一声“滴”,说明这是有震感但无破坏性的地震,请不要惊慌,避免摔倒;倒计时之间没有其他声音,则说明这是几乎无震感的地震。
61秒!我们如何跑赢地震波?
地震过后,大家纷纷对这一准确、及时、有效的预警系统抱有了极大的好奇心。
这套在昨夜的地震中起到作用的预警系统,名叫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ICL是英文Institute of Care-Life(关爱生命机构)的缩写,它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地震预警并非预报,而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用电波向震中周边进行警报。
把这个原理付诸于实践的幕后英雄,也随着这波震感被挖掘到了大众眼前——王暾,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
王暾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奥地利科学院做博士后的王暾决定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哪怕只提前十几秒钟,能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
从回国到现在,如今45岁的王暾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和地震波“赛跑”。地震预警打的就是时间差,为了在技术上突破,王暾带领团队采用全新的分散式计算、预警倒计时等技术,在2010年底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
一年后,国内首次实现手机简讯接收地震预警资讯,证实该技术基本成功。又过了一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2012年5月,王暾带领团队研发的这套预警系统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2013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成了覆盖面积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包括布设的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8个省市部分割槽域的1213台地震监测仪器、预警中心以及资讯释出和接收系统。两年后,这一系统已经扩充套件到了25个省份,覆盖200万平方公里。
2014年8月5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ICL系统提前10秒向昭通市提供预警,提前57秒向昆明市提供预警,云南的昆明、昭通、丽江,四川的宜宾、凉山、乐山等地的26所学校都收到了警报。
2015年1月14日乐山5.0级地震,ICL系统分别提前11秒、43秒向乐山、成都预警。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ICL系统提前19秒向陇南市预警,提前48秒向广元市预警,提前49秒向绵阳市预警,提前71秒向成都市预警。
如何将预警资讯充分传递给百姓亟待解决
对这套系统的成功预警,王暾很欣慰。不过,他也反复表达自己眼下的忧虑。“只要预警网覆盖的区域范围内发生地震,都能被监测和预警,只是对预警资讯能不能充分传递到老百姓,是现在我国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目前四川地震区有79个县已经开通了电视、手机预警服务,占了四川省地震区60%区县,剩下的地震区还有几十个县还没有开通。从全国来看,开通电视预警的也就只有四川。王暾说:“只有通过各地-的依法授权,把地震预警或者其他灾害的预警功能内建到电视和手机上才能更好地服务老百姓,这是小概率的灾害预警事件服务公众的必然的一个发展方向。”
就在今天,App商店里,地震预警应用的下载量已经飙升至第一位。
地震预警 各国怎么做?
除了中国,墨西哥和日本分别是第一、第二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国家。
墨西哥
位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地震预警接收机。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在1993年开始向墨西哥城的公众释出地震预警资讯,并于1995年格雷罗地震中首次释出预警资讯。
2003年时,墨西哥地震仪表与记录中心研制的瓦哈卡市地震预警系统投入使用。据资料显示,当前,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下用于地震监测的台站共有97个,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沿海地区。由墨西哥地震仪表与记录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工作,采用甚高频波段广播地震预警,可为墨西哥腹地的民众争取数十秒的避险时间。
但由于该系统设施装置较为简易,预警技术较为原始,因此可靠性也较差。而且由于墨西哥-对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维护资金缺乏,导致系统的覆盖人口较少,警报范围较小。
日本
日本国内有多套地震预警系统正在执行,包括面向公众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和面向新干线铁路系统的地震动早期检知警报系统等。
1964年,新干线报警器首先为东海道新干线提供服务,其后扩充套件到多条高速铁路线上。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促使日本发展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系统。由文部科学省主导研制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基于部署在日本全国各地的观测台站为日本提供地震预警服务。2004年2月,日本开始对紧急地震速报系统进行线上测试,并于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开始,向部分使用者传送测试性警报资讯。2007年10月1日,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正式开始向全体公众释出地震预警资讯。
与日本地震预警同样也是收集地震源产生的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日本气象厅通过采集和分析资料,可以估算出震源位置、地震强度、范围和到达时间等资讯并利用高速传播的电磁波进行及时释出。也就是说地震一旦发生,日本气象厅会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资料,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透过电视、电信系统紧急释出“紧急地震速报”到日本各地。
身处地震多发地区,日本-每年会投入大笔预算支援地震预测与研究,日本气象厅与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国内设定了上千个地震监测站,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震监测网。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和日本在地震预警上技术相差并不远,主要差距在落地上,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学校、工厂、企业等社会机构达成多方共识,实现大范围覆盖。
预警非预报 可减少伤亡不意味没有伤亡
截止6月18日16时,四川宜宾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99人受伤。
尽管大家都对这套预警系统赞叹不已,不过,对于地震预警系统,大家还是有误解的。
文章前面提到过,地震预警并非预报。也就是说,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被视为第一手的地震新闻速报,但是它并不能在地震来临之前进行预测,并且给出完全安全转移的时间。“预警只能减少人员死伤,但并不能避免人员死伤”,王暾如是说。
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在技术上还没有特殊而有效的方法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
地震预警系统有盲区 只为争分夺秒抢夺生机
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汶川地震中,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映秀就处于预警系统的响应盲区,几乎没有可能获得提前预警;而距离震中约1500公里的遥远的北京,反而能获得大约3分钟的提前预警。
资料显示,以震中为圆心以21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的人们还是会先感受到晃动,随后才能收到警报。而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毁灭性特大地震的作用也尚有限。
但是,几十秒甚至是十几秒的时间,足够让更多的生命获得喘息的机会。
AI和大资料时代下的地震预警新机会
在这个AI和大资料的时代,地震预警当然也有新的机会。
比如,哈佛和Google的研究人员借用了机器学习的力量:用13.1万次主震和余震资料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对余震地点的预测比传统方法更准确,更重要的是,神经网络还能指出主震过后地面之下可能已经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这也给地震学家一个探索应力变化的新视角,给大地震的余震预测带来更多的依据;再如,京都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有望提前1小时-20分钟预报7级以上的大地震。梅野健教授的团队用自己开发的算法组合分析了大量资料,发现大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一种异常现象:震源区域上空60公里以上,电离圈电子数异常增加。不过这个结论的有效性还需通过实际检验。
希望地震预警系统不断进化吧!人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对于生命的希望和信心。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