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游戏的最终形态索粉的Switch使用体验
电视游戏的最终形态:索粉的Switch使用体验
这将是家用机的最终形态,但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一年多前,任天堂 Switch 带着满分神作塞尔达·荒野之息、创意爆表的 1-2-Switch 在纽约闪亮登场。除此之外,发布会上承诺的大作却最早也要暑假才能于玩家们见面。在马车 8 、奥德赛、Splatoon 2 等第一方大作发售之后,玩家对 Switch 的游戏库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的期待了。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 A9 的“索匪”,我最初对 Switch 并无太大的兴趣,对任天堂产品的概念也仅停留在 NDSL 糟糕的做工、以及前段时间在学校与朋友玩 Wii U 的糟糕手感上。主要玩的依然是 PS4 以及年度游戏守望先锋。因为课程安排原因,我无法在游戏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只能在课间、饭点稍微在休闲类手游上稍作放松,大作只能在晚上断网之后体验。但 Switch 掌机 + 底座的设定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乐趣。
无缝切换为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新的可能
与现代手机包装策略有所不同,任天堂并未在包装用纸量上有所顾虑,主体及 Joy-Con周围依然有大量的空白缓冲区域,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期间的损耗。考虑到 Switch 尚未在国内正式发售,相信各位在网购其他区域的机器时可以放心其路途安全。下层为充电器、随机附赠的 HDMI 线缆、Joy-Con 腕带与 Grip、以及有运算能力的底座。鉴于 Switch 的定位为主机,真正开箱的可能是家中的小孩。任天堂将图片化的使用指南印在了盒子内部,在打开的打开的第一时间就能看到。
封口处的使用指南
除了要给下方配件留位置,也能为机子提供保护
小台灯重出江湖
与其他主机不同,Switch 的上手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将主体与 Joy-Con 取出,把Joy-Con 滑入主体,然后开机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售一年后,Switch 仅支持部分游戏内置的中文显示,其系统主界面依然不支持繁简中文显示,在本文撰写期间,港服的线上商店页刚刚面世,其他区域的中文游戏也屈指可数。可以说 Switch 的中文玩家体验依然有待提高。好在部分游戏内依然提供了中文内容,eShop 上也有明确的语言支持标识。
发售一年后仍无中文系统
单看 Switch 主体,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台在 2017 年发售的设备。即使作为平板也显得过分的大黑边,不起眼的前向双扬声器,与潮流格格不入的非全贴合塑料屏幕给人一种“傻大黑粗”的工程机风范。Type-C 电源界面可能是 Switch 在外观上最接近现代社会的部分。背面则是内置支架,隐藏在支架下方的TF卡槽,通风口以及 Switch 标志。
非全贴合塑料材质显示屏,反光较手机严重
支架下方有 TF 卡槽,但使用支架就无法充电
在系统界面上,Switch 与其他主机一样采用了扁平化的设计语言,画面的中央为游戏封面,其余功能则分布在游戏封面的下方,不能像 WiiU 一样自行更改排列顺序。与 PS4 不同,Switch 的系统个性化选项接近于 0,仅领先与 Kindle。不能换壁纸,不能换第三方主题,不能自定义锁屏壁纸。能做的只是在预设的白色主题与后来加入的黑色主题之间切换。
只提供了最基本的“夜间模式”
当然,作为细节狂魔任天堂,Switch 用户体验上做了大量的小细节。比如点击齿轮图标进入设置界面时,齿轮会快速旋转,同时也会有棘轮滚动的音效。背后的内置支架在开启角度过大时会脱出,防止损坏设备。主机上的风扇声音微乎其微,即使在主机模式也从未引起我的注意。两边的 Joy-Con 在掌机模式滑入主机时,主机屏幕上会显示出与滑入 Joy-Con 颜色对应的动画,同时。会发出清脆的“TAK”的音效,作为来连接成功的提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尤其是那一声 “TAK” 为整个操作提供了极为优秀的正反馈,我已经把手机的通知铃声也设置为这个音效。
这个“TAK”是真的好听
作为 Switch 掌机 + 主机的核心之一,Joy-Con 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HD 震动在1-2-Switch 等主打 HD 震动的游戏中表现令人震惊。在看着画面的同时,你能清晰的感觉到滚珠正从一段缓缓的滑动至另一侧。但就目前为止,这种独特的体验只 1-2-Switch 这一款游戏中有所体现。在其他游戏如奥德赛中,HD 震动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类似 DualShock 4 的,可以从小到大慢慢变强的震动,与其他手柄的线性震动无他。而且在使用 Joy-Con Grip 时,由于 Joy-Con 远离掌心,而 HD 震动模块位于 Joy-Con 下半部分。使用 Grip 时的震动反馈甚至不如第一代的 XBOX One 手柄。从某种意义上来,HD 震动在画面辅助下能达到欺骗的效果,但对比 MacBook Pro 或者 iPhone X 的 Taptic Engine,依然存在进步空间。
Joy-Con 的革新性更多的体现在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分享上。比如课间时可以将 Joy-Con 挂在 Switch,以掌机模式忙里偷闲,玩玩马车或炸弹人之类的快节奏游戏,将就一下甚至可以踢一场火箭联盟。
玩是能玩,就是有点不顺手
毕竟碎片化的时间也不适合用来玩荒野之息或者奥德赛,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中途暂停游戏的状况。对于这类大作而言,这会严重影响游戏体验。在掌机模式下,Switch 不会用尽硬件的运算能力。因此即使拿在手中,也不会觉得烫手。
虽然现在部分全面屏手机的屏幕尺寸已经接近 6 英寸,但这些全面屏手机的屏幕长宽比多为 18:9 甚至更高,在 6.2 英寸 16:9 的 Switch 面前依然显得小巧。因为屏幕面积较大,在实际游玩中并不会将 Switch 拿得太近。因此即使屏幕分辨率只有 720P 也不会觉得画面影响游戏。不存在“因为手机玩多了觉得 Switch 没法看”的状况。而且就像 DS 时代的金句说的那样,“老任满屏幕都是游戏性”。
在反光与灰屏前,分辨率还不是大问题
在掌机模式下全机不足 400 克。数据上看比手机重不少。但得益于优秀的重量分布以及游玩时为双手握持,在有依靠的状况下不会在意其接近两台 iPhone X 的重量。但由于厚度限,长期在掌机模式下使用 Joy-Con 会引起手指不适。当然与手机相比 Switch 的操作手感相当优秀。但就像大多数掌机一样,由于厚度限制,无法为手指提供舒适的握持区域。另一个缺点就是掌机模式下按键分布不科学。Joy-Con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拆分使用的场景,因此每一只 Joy-Con 的按键与摇杆在竖直方向都是一条线垂直分布。这样的布局为掌机模式带来了一个问题:摇杆会挡住拇指。如在玩奥德赛时,查看大地图需要按-键。但-位于左摇杆的右上方,伸手的时候常常会无意间推到左摇杆。游戏中途 A 键与 Y 键都是常用按键,但右手拇指按键的同时有必须得绕过突起的右摇杆。但主机模式并不会使用太长时间,所以这两个都不算是大问题。
位置有点不科学
至于午休期间可以拆出 Joy-Con,将 Switch 放在桌上以平板模式进行游玩。或将Joy-Con 塞到小伙伴手里,开上几圈紧张刺激的马里奥赛车,或者与另一半挑战大名鼎鼎的分手厨房,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而且拆 Joy-Con 比单纯递手柄酷多了。
就跟 Surface Book 拆键盘一样酷
因为 Joy-Con 只要挂在 Switch上时就会开始充电,而 Joy-Con 的续航时间远超 Switch 的续航时间,因此完全无需担心 Joy-Con 的充电问题。只要拆下 Joy-Con 就好了。如果是进行单人游戏的话。两只 Joy-Con 大小适中,而且单值重量只有大约 50g (右侧 Joy-Con搭载 NFC 芯片与 IR 摄像机,比左侧略微重 5g 左右),圆角正对掌心,握持感极佳。
不需要承受 Switch 的重量,手感提升不少
正如上文所述,HD 震动模块位于 Joy-Con 下半部分,在平板模式下震动反馈的质量较其他模式有质的飞跃。震动反馈迅速且到位。在画面辅助下有接近 iPhone X 解锁失败时锁左右晃动一样的欺骗感。
但多人游戏时就是另一回事了。既然一手一只 Joy-Con 大小刚刚好,那么两只手用一只 Joy-Con 就肯定不如原本那么舒适。横握 Joy-Con 时双手拇指会挤在一起。本来就不充裕的背部空间横过来之后更加捉襟见肘,而且照顾到掌机模式的握持需要,摇杆与按键区的分布并不按照对称,摇杆更接近与 Joy-Con 中心。顶部的 SL/SR 按键下凹且距离太近,食指必须蜷缩在两侧。SL/SR 键程短且手感生硬,用腕带垫高后又变得过分松软毫无反馈。
真的太小只了
不装没手感,装上也没手感
用来玩马里奥赛车或者 ARMS 等可以用体感来代替主要操作的游戏还算可以接受。但如果想用跟小伙伴玩类似双人奥德赛或星之卡比的话,还是再另外添置一对 Joy-Con 比较好。
顺带一提,Switch 的屏幕为非全贴合屏幕。如果玩的是类似 Overcook 或 炸弹人之类的多人同屏游戏只需要考虑四个人是否都能看到屏幕这个问题。但如果是马里奥赛车这种多人分屏游戏,分成四格后的屏幕完全无法看清显示内容。我在四分屏游玩马里奥赛车时甚至出现过明显掉帧的现象。
就这屏幕怎么分给四个人看
就我目前的体验来看,Switch 的分屏在平板模式下只适合应急使用,比如饭点时跑一把双人马车。想要认真的多人游玩,底座与大屏幕必不可少。
作为主机模式的核心之一,Switch 的底座能为 Switch提供出一个 HDMI 界面,三个USB界面,和充电用的 Type-C 界面。,因为底座的界面处使用了弹簧,放入 Switch 时无需考虑角度是否对齐。只要放入机子,在机身重量的帮助下 Switch 能对上底座的 Type-C 界面,并在不到一秒内就能能完成 HDMI 唤醒等操作。换句话说,在放入底座后拆 Joy-Con 时,画面就已经在显示器上准备好了。
防呆操作,识别迅速
接入底座的 Switch 会提升芯片的运算频率,视游戏不同而提供 900P 至 1080P 的画面。在 1080P 的分辨率下,马里奥赛车等四分屏幕游戏的体验与平板模式四分屏完全不同。得益于屏幕尺寸与分辨率的提升,四分屏游玩时总算可以看清楚自己手中的道具与其他玩家的名字了。因为画面尺寸的提升,掌机模式下不容易发现的锯齿现象较为明显,但毕竟大多数游戏都能提供稳定的帧率,锯齿效果不会影响游戏体验。而且在玩 Splatoon 2 等需要用到陀螺仪的游戏时,因为使用了显示器作为输出源,寻找射击角度时不会出现掌机模式时看不到画面的状况。
3 轴随便转
在观感上,Switch 已经在硬件实力下尽可能额接近了其他的游戏主机。但手感上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样,Grip 的使用手感依然不及格。这个金属滑轨的塑料小玩意儿只起到了填充手掌的作用,对使用掌机模式下经常出现的误推摇杆及糟糕的按键布局这两大问题毫无改善。确实,Grip 本身也就只是把两只 Joy-Con 绑在了一起,并未对按键位置进行修改。
熟悉的手感
转接可能是个好主意
但使用 Grip 时除了保留上述糟糕手感以外还带来了新的问题:HD 震动变得模糊。由于 Grip 内部没有任何的电子部件(甚至 Grip 上的指示灯都是从 Joy-Con上反射过去的),使用时振动无法像其他手柄一样从握柄处传出。同时为了防止刮花 Joy-Con , Grip 在连接处放置了数个柔软的脚垫,或多或少也降低了 Grip 的使用体验。想要改善震动反馈的手感有三个办法:
1. 分开双手使用 Joy-Con,虽提升了震动反馈质量但要忍受其糟糕的按键分布。
2. 使用转接器转接 DualShock 4 。
3. 买一只搭载 HD 震动的,更接近现代手柄使用体验的 Pro 手柄。
承惠 $59
在使用主机模式时底座也会为 Switch 充电。在长时间使用时 Switch 的散热风扇不会像 PS4 那样咆哮,但主机的温度提升确实实实在在的。虽然 Switch 在机背及顶部设有散热通风口,底座也为此留有空位。4 小时的 Splatoon 2 加上一整晚的充电也只会使 Switch屏幕中间区域变烫,在取出时如果拿着中间部分会感觉到温热。但如果时先把 Joy-Con 挂伤后在整体提出来的话,即使长时间充电也不会感到温度变化。值得一提的是,Switch 不仅使用了 USB Type-C 作为充电界面,该结构也支持 PD 快充。在必要时可以当作充电宝为手机等设备提供电源,虽然我还是建议各位另外购入一只移动电源。我购买的 Switch 为香港地区市售设备,所附赠的充电器也当然是的英标插头,因此我另外为 Switch 配备了一枚来自小米的 45 瓦 Type-C 充电器。这款充电器同时支持 PD2.0 快充与 QC3.0 快充两种快充制式,同时也能为轻度使用下的小米笔记本充电。这款充电器充电器如有机会我将在日后为大家送上完整使用体验。
Switch的底座 Switch 的底座设置较 PS4 的简单,底座提供了两个理线方向共用户使用,在摆放上比我的 PS4 更为灵活。而且得益于 Switch 体积小巧,没有 PS4 那么张扬锐利的线条,可以更好的融入左面布局中。当然我不是说 PS4 设计失败,只是相较之下 Switch 更不起眼,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算是优势,比如在打扫卫生的时候。
把底座后的盖子掀开,接入电源与 HDMI,放入 Switch ,最基本的主机模式就完成了。底座为 Swtich 提供了三个 USB 界面,一个与 HDMI 界面一起在掀盖内部,另外两个在底座的左侧。音频默认由 HDMI 提供,但如果选择。不过 Switch 在仍然不支持USB键盘输入,建议在放入底座之前就先设置好网络链接或者使用 USB 界面的有线网卡,否则只能用摇杆逐格选字或者将 Switch 取出触屏输入了。在计算机学院这种人人都使用复杂密码的地方,Joy-Con 输入密码的体验就像用智能电视的遥控器发简讯一样糟糕。把 Switch 取出显然是一个更好的方案。
提供了 3 个 USB 界面但不支持键盘
主机模式下的 Switch 提升了运算频率,在现实面积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没有丢掉细节。在马车,奥德赛,疯兔,Splatoon 2 等游戏中都有优秀的表现。画面建模上不如其他 PS4 或 PC 那样精细,但材质贴图依然是一流的水准。马车中的道具箱,Splatoon 2 地面上的墨水质感都对得起任天堂第一方大作的头衔。
但任天堂自家大作毕竟数量有限,单一款塞尔达也不可能玩到 Switch 退役。部分第三方游戏在 Switch 上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的。星露谷物语这类像素游戏在所有平台上差不多,Overcook这类休闲游戏中规中矩。但像 Human Fall Flat 这种移植前配置要求就不低的移植游戏在 Switch 上的表现就实在令人失望,主机模式掉帧,掌机模式发热也掉帧。这种真实物理引擎的游戏尚可理解,但类火箭联盟这种配置要求不算高的游戏在 Switch 上的表现也不容乐观。游戏提供给画面偏好设置,可以在画面优先或帧数优先中进行选择。但即使接入底座并使帧数优先模式,其游戏体验也并没有多大变化,有水面效果的场景会突发性让游戏掉帧。
像 FIFA、2K 这样的体育游戏在 Switch 上的体验则更为糟糕。不接入底座时根本无法看清正在控制哪名球员——除非你愿意在盘球过人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下方的字幕上。至于主机模式,我宁愿打开因忙于毕业设计而尘封已久的 PS4,抛开玩家数量与画面质量不提,至少其他平台还有单人剧情。
现在 Switch 就陷入了这么一个窘境:除了第一方老任自家与好朋友 Ubisoft 以外没有会主动在 Switch 上推出大作。在各区的 eShop 上排名靠前的不是老任自家就是各类独立游戏。其中有制作精良的 Wizard of Legend,也充斥这大量的小游戏。虽然价格便宜,但这样下去显然不是良好生态应该有的。这让我想起当年的WP7应用商店,没错这里有 QQ 微信,但更多的还是各类功能相似的计算器或粗制滥造的包装浏览器。
同样陷入窘境的还有 Switch 的做工。我算是运气比较好的,4 只 Joy-Con 都没有出现过断连或者大幅延迟的状况。但在短短一个月使用时间后,Joy-Con 与 Switch 的链接处出现了明显的松动,甚至使用腕带时腕带与 Joy-Con之间能捏出声音。可以说 Switch 在这点上紧贴老前辈 3DS 的步伐。
让人感到不快的还有蓝牙耳机的缺失。可能是因为 Switch 要同时与多只 Joy-Con 建立蓝牙链路,没有无法添加对蓝牙耳机的支持。但全机唯一的耳机孔在 Switch 机身上。如果你想我一样在宿舍使用还算可以接受,但如果你要在家里客厅使用的话,要好好考虑音频输出的问题了。
即使有这这么多的不足,Switch 仍然是一部值得买的游戏主机。虽然硬件最落后,但 Switch 无疑是台主机中最激进的一位。PS4 想用手机或 PSV 实现无缝转移游戏。但 Xperia 串流只是“可以串流”,远不到“可以游玩”的程度。即使在千兆内网 + 5G WiFi 的条件下也达不到合格的码率。XBOX 的跨平台移植与 Play Anywhere 也只做到了“移植 + 串流 + 买一送一”。只有老任一家真正做到了无缝延续游戏。在时间碎片化的大潮流中,任天堂选对了路。
眼看马上就是 E3 了,网上关于任天堂新游戏的传言也渐渐多了起来。如果每次都像这样靠着老任亲自挂帅,一年两次一次半年的更新游戏显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护航大作的缺失可以有很多原因,但不论是谁的过错,最终吃亏的总会是玩家。希望在 E3 上能有更多的厂商加入 Switch 阵营。万代南梦宫为 Switch 的太鼓达人加入 Joy-Con 鼓棒这种态度我们没办法强求。但 “一切为了玩家” 这句口号我希望所有玩家都能体验到。
这就是一位索粉的 Switch 体验。
毕业之前,再来一把马车呗?